首页> 民族学> 民族学不同文明中的祭祀

不同文明中的祭祀

关键字:祭祀工作坊论文介绍

作者:[英]戴维·帕金,王铭铭

DOI:10.3969/j.issn.1674-9391.2014.02.01

在人类学词汇里用得最频繁的术语“祭祀”有着一个非常广的参照对象。2013年4月21日至23日,在四川成都安仁召开了一个“不同文明中的祭祀”国际工作坊,对“祭祀”的不同定义进行了探讨。工作坊参与者从以往和最近的方法对祭祀进行了不同的分析。本文对工作坊中提交的这些论文作一简单介绍。
帕金关于东非和印度尼西亚的例子是基于主观无条件的祭祀和与人群中的灵魂之间讨价还价的条件性祭祀的区别。隐含在这种途径里的是祭祀的祈求者和接受者之间的不同,其所依据的是诸如世俗与神圣、此世与彼世、人类与超人类之间等这样的传统的区别。但是,这种区分不需要依据一成不变的极端对立的两个“世界”的观点。中国仪式更多强调的是一种好客框架内互补对立的主客关系。其有可能带来逆转:人类作为主人邀请神类作为客人,但是神类客人实际上可能会变成主人。王斯福对中国的“殷勤”(hospitality)和“作主人”(hosting)的复杂性进行了分析,并且对他个人和其他人的观点的不同处进行了对比。他提出中国人对神的殷勤就像是对皇帝的殷勤一样,因为皇帝是能够像神一样获得香火供奉的唯一活着的人类。对于主客关系,还要看谁拥有或者得到“主导权”和级别上的优势,而神类可能如皇帝一样已经拥有或者获得了主导权。

关注微信公众号 "盖瑞文化传媒"

输入文件号"21656",获取下载密码.

获取密码后点击下方下载连接获取完整PDF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