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哲学> 哲学会思想的芦苇,竟如此坚强——抗战初期北大教授的艰难选择

会思想的芦苇,竟如此坚强——抗战初期北大教授的艰难选择

关键字:北大教授论文,抗战初期论文,现代大学论文

作者:陈平原

DOI:

晚清以降,中国现代大学这一百多年的“光荣与梦想”,最让人感怀的,是与整个国家的命运紧密相连,而非具体的教学或科研成果。现代大学这一制度设计,给无数读书人参与抗战、保存民族气节提供了可能性。七七事变后,既有强烈的民族意识而又无力回天的读书人该如何自处,是一个极为沉重的话题。绝大部分教授都响应政府的号召南迁;至于学校承认的四位“留平教授”,除周作人因出任伪职战后被审判,其他三位(孟森、马裕藻、冯祖荀)都坚持不与日本人合作,保住了士人气节。作为会思想的芦苇,危机时刻的选择,并不关涉“知识”与“学问”,而是“气节”与“情怀”。那个时代的读书人所坚守的,不仅是“传道授业解惑”的传统职责,更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愿望与信念。对比明清易代之际的读书人,抗战初期北京大学的教授,其精彩表现,更为可圈可点。

关注微信公众号 "盖瑞文化传媒"

输入文件号"318144",获取下载密码.

获取密码后点击下方下载连接获取完整PDF文档